这一轮的芯片暴跌,对于我国这个每年芯片进口交易额比石油还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这一轮的芯片暴跌,严格来说和美芯片法案没有直接关联,因为芯片价格是受市场供需关系,疫情等其他因素影响,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全球供应链的恢复,芯片厂家的新一轮扩张,全球芯片产量快速复苏,但是由于疫情的长期影响,对于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终端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所以就造成了供大于求。不过随着漂亮国芯片法案的落地,这个本身就是恶意把中国从全球芯片供应链里剥离出去的逆全球化手段,违背了市场规律,对中国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不要忘记,中国这个唯一拥有全球完整工业布局的国家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美国这么做无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正加大对于芯片的研发和供应链的完善,未来,一定会在芯片领域弯道超车!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有一次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咱们的一项技术封锁,可以说它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更是政治问题,美芯法案只不过是想想强化这种技术优势,但只是强弩之末,也是老套路了。
说个现在最常见的东西——盾构机,十多年前咱们需要这东西时只能从国外购买,德国人开口就是3亿甚至7亿的,售后服务还得另外掏钱。咱们就组织技术公关团队自己搞,等几年后咱们搞成以后,盾构机就成白菜价了,3到5千万一台,现在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
这是西方国家玩的一个巨大的阴谋。你没有就花费巨额天价去购买。如果你自己研发生产,也要花费巨大资金和不确定的时间,等你能自己造了就白菜价,除非你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否则你怎么做都是亏的。
这也是有些公司不愿意搞技术研发的一个原因,而只能国家去搞。这种巨大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投入和相关配合,有些公司企业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不敢搞。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有些事情你就必须去做,不然就得被人随时卡脖子。
美国正在通过芯片法案,聚拢全球各国的半导体企业,共同抑制中国的半导体厂商,以此来封锁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发展。
当然了,这个芯片法案算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就是可以通过给其他厂商的资金补贴,让这些厂商来到美国本土进行技术发展,继续巩固美国的霸权主义。坏处就是这些半导体厂商会失去一定的市场盈利,本身中国就是半导体芯片需求量很大的国家,一旦要是同意了美国芯片法案的要求,那就代表这些厂商同意放弃中国的市场,放弃极高的产品利润。
所以,美国的一些半导体企业,为了保住自家的利润增长,对这个芯片法案持反对态度,也就造成了美国芯片股暴跌80%。
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个法案,让类似于台积电、三星这种涉及半导体制造的厂商去美国发展技术。中国的芯片设计水平已经赶超了国际水准,但是制造行业比较薄弱,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技术以及设备材料。
目前我国自主可控技术最强的半导体制造厂商,就是大陆的中芯国际。虽然台积电在我国台湾建厂,但是实际控股在美国企业手里,不完全算是中国的企业。
早期中芯国际的工艺水平,一直就是在国际上处于吊车尾的存在。但是从2017年开始,中芯国际迎来了巅峰一般的发展速度,如果美国不在后来制裁中芯国际,那么中芯是最有可能赶超国际大厂的中国半导体企业。
下面说说中芯国际在制造上面崛起的大概情况:
在2017年,梁孟松选择加入中芯国际。梁孟松这个人最开始在AMD,后来在台积电任职10多年,随后又去到了三星电子,最后来到了中芯国际任职。
他这些年之所以跳槽较多,并不是因为个人实力不行,而是因为他的个人实力太强,各大厂家纷纷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请他过来。这个企业请到了他,那个企业就开始眼红,在背后下黑手。
最著名的事件,还是要属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为由,控告三星跟梁孟松。
本来梁孟松在台积电任职顺风顺水,后来内部有一个空缺的职位,在所有人看来,这个职位非他莫属。但是台积电高管并没有给到梁孟松这个位置,而是提拔了其他人。这下子就让梁孟松跟台积电的高管关系紧张了起来,随着关系逐渐恶化,梁孟松选择离职。
梁孟松离职之后,三星马上派专人专机找到梁孟松,不但给他开出高于台积电3倍的薪资作为见面礼,而且还说只要他入职三星电子,直接就是高管,三星电子的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交给他负责。
由于当时梁孟松跟台积电还有竞业协议,在没有到期之前,并不能加入任何一个半导体企业。他就通过他妻子的人脉,入职到了韩国大学教书。表面上看,他是教书老师,可是背地里,他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三星电子的高管和各类工程师。
等竞业协议到期之后,梁孟松公开宣布加入三星电子。
加入三星之后,梁孟松带队叫停了正在研发的20nm工艺,直接发展14nm。经过几年的发展,三星的14nm工艺成功量产商用。而当时的台积电,在半年之后才推出了16nm工艺。
先进的技术让三星一跃成为了半导体制造行业的龙头老大,不但抢下了大量的手机芯片订单,而且在技术的研发和更新迭代上面,已经有了领跑世界的势头。
随后,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侵权为由,把三星和梁孟松告上了国际法庭。最终台积电胜诉,梁孟松离开了三星电子。
离开三星之后,中芯国际立马找到他寻求合作。梁孟松权衡再三,提出了一个要求:研发团队,必须由梁孟松挑选员工,中芯国际不可干涉。只要中芯国际同意他的要求,梁孟松就同意加入中芯国际。最终,中芯同意了梁孟松的要求,梁孟松也顺理成章地入职中芯国际。
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制程工艺达到了10nm,而中芯国际的工艺还停留在良品率不高的28nm上。
梁孟松入职之后,带领着团队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把良品率提升到了85%以上。又用了2年多的时间,让中芯国际从28nm制程工艺直接越级发展到14nm。在稳定了14nm的产能之后,梁孟松团队开始发展7nm、5nm以及n+1的制造技术。
对于28nm这种老旧的成熟制程工艺,梁孟松开始采用国产供应链进行制造,逐步发展去美化路线。按照这种发展速度来看,中芯国际将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在技术发展上面追平台积电和三星。并且在工艺的自主可控性上面,对于欧美国家的技术需求会越来越低。
在2020年年底,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封禁了10nm以下工艺的所有技术跟设备材料。
这对于还在发展时期的中芯国际来说,是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在被限制之后,中芯国际选择扩大28nm的产能,在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发展,找寻破局的办法。
现在美国签署的芯片法案,就是为了进一步聚集世界各国的顶级半导体技术,从而实现全面的技术垄断。而对于那些依靠中国市场进行盈利的半导体企业来说,美国的芯片法案并不是个好方案,反而会影响自家企业的后续发展。
关于我们 版权申明 科技时报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12027号